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該死的艾瑪》












《該死的艾瑪》 The Last Days of Emma Blank
法 / 2009 / 90 min / Alex van Warmerdam導

魂牽夢縈終於看到《該死的艾瑪》了!

其實我套票畫位的時候就有畫11月15日那場,結果當天我竟然睡過頭!20:40的電影耶!我竟然睡過頭,直接睡到九點整,剛好超過20分鐘不能入場。醒來看到時間我大罵了一聲國罵,心中有無限懊悔與感慨,真該死,我真的好想看《該死的艾瑪》啊!

後來的幾天,我的內心一直猶豫著是否要再看11月22日第二場艾瑪,因為同時段我本來就有買《聽時代在唱歌之唱自己的歌》,而且我也很想看《鋼琴教師》;再加上網路上零星影評給了本片很低的分數,令人擔心用心良苦去賣/買票之後卻踩到令人痛苦的地雷啊。可能是因為睡覺浪費一張票而心有不甘吧,就是想賭一口氣去看倒底這是怎樣的一部片,我不願意就這樣抱憾終身、帶著「該死的艾瑪到底是怎樣的一部片啊」的疑問走進墳墓之類的。總之最後我對艾瑪的慾望仍超越其他,在網路上買到了位置不錯的二手票!


《該死的艾瑪》並沒有令我失望。故事描述森林宅院女主人Emma脾氣暴躁、蠻橫無理,但是她的傭人卻畢恭畢敬,百般容忍她的刁蠻。因為生病的Emma已臨癌末,傭人們期待獲得Emma身後的遺產......。隨著劇情的推衍,在對話和爭吵的過程中,各角色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一個一個揭露出來,恍然大悟之後,先是感到疑惑,再則驚訝於其間扭曲的人性與荒謬的情節。

導演要談的是人性的黑暗面:貪婪、變態、表裡矛盾。然而導演卻以「喜劇」形式導引出每一個角色各自擁有的黑暗特質,以及扭曲的價值觀、虛偽的言行。看似笑點不斷的喜劇,實為再深沈不過的荒謬鬧劇。很妙,很黑色,也很幽默!

我很喜歡導演在本片中的拍攝運鏡,許多畫面構圖都令人感到玄妙。比方說他可以同時把所有人都拍進一個畫面中,但在同個畫面中卻能同時讓每個角色都展現出屬於自己當下的情緒,我覺得這點非常厲害。電影配樂也不錯聽喔~我喜歡!

滿分十分的話,這部片我給8分,有些細節是越回想越有感覺!
推薦推薦!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bling bling spirit

DSC02499

某天我在光復南路某段的騎樓等朋友的時候,遇見這個bling bling阿伯。

他停好機車,到旁邊的50元便當店買便當,然後離去。他出現在我的生命只有五分鐘。在這五分鐘,我的視線完全無法離開他。已經是晚上,但是他整個人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帽子、太陽眼鏡、項鍊、手錶、手鍊、戒指.....甚至拖鞋!都閃亮到令人睜不開眼睛。

尤其是那個鏡框貼滿水鑽的太陽眼鏡,令人驚豔!


DSC02498

他好厲害,我忍不住拿出我的相機,拜託他讓我拍張照。他人很nice,還把手上的戒指秀給我看。我稱讚他的拖鞋,他說:「這有什麼,不過是腳上穿的拖鞋啦!一雙兩萬而已。」

雖然我不太相信這bling bling拖鞋要價兩萬,但我還是很佩服他。

希望老了以後我也能擁有bling bling阿伯的精神與勇氣,永遠都要光鮮亮麗‧耀眼奪目。



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嗑到荼蘼》













《嗑到荼蘼》Enter the Void
法 / 2009 / 155mins / Gaspar Noé 導

看此片的時候小小遲到了一下,都馬是因為要出門的時候在走廊遇到學妹就聊到帥哥老師而忘了時間。走進烏黑的戲院大門時已經是在播前面很飛炫的開場了,而找到位置(媽耶一看到我的位置就傻眼了,離走道還有四個人,心想娃勢必要看到結束)坐定之後,男主角已經自顧自地在嗑藥了。

其實大概在第十五分鐘開始,我就已經有不適感。我真的很不能習慣這麼晃的主觀鏡頭,而本片又是
主觀‧嗑藥‧鏡頭,簡直就是晃到最高(high)點!我真的頭很暈,想吐,身體好沉,根本就陷在椅子裡面了,我都不太敢動,怕一動就真的要吐了。

除了主觀鏡頭,本片還有一連串的天花板俯視鏡頭,場景變來變去,不斷地穿牆、快速地拉近或拉遠,超越人體真實感官,而這也是令我身體不適的點。小時候去天文館看介紹太陽系、宇宙的3D動畫影片,出來之後我也是有同樣的想吐感覺。(早知道就先吃暈車藥再進場)

但導演真的很敢拍,本片充斥性愛、呻吟、乳頭、陰莖、嗑藥、迷幻、屍體、血、胚胎,還有嗑藥之後會出現的花朵/海葵/浮游生物不斷增生,還有閃到你流目油的超級亮光(持續閃你一分鐘,建議攜帶墨鏡進場),還有突如其來、使毫無防備的你嚇一大跳的死亡車禍(還不只一次)。觀看此片要有官能接受度不斷上修的準備,導演毫無限制地挑戰觀眾的視覺、聽覺與思考。

很多人都說最後三十分鐘非常多餘,但我對最後一段的感覺已經超越「多餘難耐」了,而是一種「非常習慣」。比照前面花樣眾多的感官刺激,最後三十分鐘對我來說簡直是清粥小菜(是的,性愛是清粥小菜沒錯),越看到後面其實會越期待結局,揪~竟~導演想變出什麼花樣來?然而他這樣鋪陳又該如何收尾?

結局頗是令人驚喜,也呼應了片名Enter the Void。有一幕,Enter,全場都笑了。

還有另一個吸引我坐下來看到結束(rather than跑去廁所嘔吐)的原因是──好想知道本片結束之後文青觀眾們的反應喔!最後字幕「啪‧啪」地愕然出現,燈亮,全場觀眾好像同時吐了一口大氣,然後一邊起身散場一邊此起彼落地討論了起來,很有趣!可惜獨自觀影,身邊沒有可以討論的人。

老實說不是一個很愉快的觀影經驗,走出信義威秀去牽車的路上,我的身體仍微微發抖,感官好一陣子脫離不了敏銳易受刺激的狀態。本片導致了一個奇特的觀影後遺症(已經兩天了我還沒解除耶):看到發出亮光的東西就會不自覺盯著光源看(比方說燈泡、電視、黑暗中的手機螢幕),感到光源越來越靠近、越來越亮,然後,一頭撞上!但這一切真的只是幻想而已。

整體來說,雖然我不太能接受這樣的電影(因為會讓我產生視覺不適,而且我本身也不是個形而上的人),但我沒有後悔看了它,因為它是我第一部前衛電影,它讓我知道「喔~原來這世界上還有這種電影喔!喔酷!」(→頓時間覺得蔡明亮真可愛。)大家都說這是導演Gaspar Noe又一挑戰自己的作品,而我覺得本人能從頭到尾都坐定看完也是我的另一人生顛峰啊!Wow! I did it!



最後貼一下
New York TimesEnter the Void的評論:(commented by Manohla Dargis)

What largely distinguishes it, beyond the stunning cinematography, is that this is the work of an artist who’s trying to show us something we haven’t seen before, even while he liberally samples images and ideas from Stanley Kubrick and the entirety of American avant-garde cinema. The grungy milieu and calculated shocks might have been designed to make you flee — even while your attention is tethered to the camera — but, really, these aren’t the point. The point is the filmmaking.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聽媽媽的話》+《母獅的牢籠》


這兩天在金馬影展看了這兩部,很巧耶,都跟媽媽有關。兩部都很好看,內心深深感動,情緒波濤洶湧,久久不止。













《聽媽媽的話》 J'ai tué ma mère (I Killed My Mother)
加拿大 / 2009 / 100 min / Xavier Dolan 導

《聽媽媽的話》是個二十歲加拿大導演札維耶多藍(Xavier Dolan)自導自演的作品,英文片名其實是I Killed My Mother,如果翻成《我殺了我媽》這好像也太驚悚了,《聽媽媽的話》這中譯片名倒還可接受。整部片旨在呈現孩子在叛逆期與母親間的不良互動,那是大部分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狀態:覺得不被認同、不被關心、不被愛,同時也不愛,因為「隨便就可以想出一百個更愛的人」。

好多地方我彷彿看到以前那個忤逆爸媽的自己出現在螢幕上。

回到導演,以一個二十歲、可能才剛度過teenager叛逆期的創作者來說,他竟然可以不偏不倚表現出親子之間對彼此又愛又恨的深刻情感,而不流於俗套。他懂為父母者的心情,也很直率地呈現子女的憤怒,那種想殺死對方,但同時又渴望對方的愛、無法失去對方的掙扎情緒。好幾段我看了都好想哭哭。我相當喜歡結局,兩個人倚肩而坐的畫面好美,那時我腦中響起了一首歌,Coldplay的The Scientists.......

nobody say it was easy
no one ever say it would be so hard......

i'm going back to the start

















《母獅的牢籠》Leonera
阿根廷、南韓、巴西 / 2008 / 113 mins / Pablo Trapero導

《母獅的牢籠》是一個正妹女大學生因罪入獄的故事(女主角Martina Gusman真的好正!有點像Angelina Jolie),她在獄中產下兒子,本來依法可以在獄中撫養到小孩四歲,但是卻被自己的母親、小孩的外婆藉故帶走,不管他怎麼求怎麼鬧都無法再把小孩帶回獄中。於是,她.......(結局很棒,我還是不要亂破梗好了)

女主角Martina Gusman精湛詮釋失去小孩的痛苦──她在黑暗汙穢的牢房中尖叫、哭泣、眼神幽暗而空洞,那種彷彿失去一塊肉的絕望與崩潰,令同為女性的我感到心痛。這段讓我想到《城南舊事》裡林海音筆下的瘋子秀貞,失去懷胎十月的骨肉真的是會讓人瘋狂失去理智的!

此片的開頭是案發現場,女主角的男友陳屍屋內,嫌疑犯除女主角外,還有一位在場的男友友人。故事中也不斷穿插法庭的問訊與宣判,但從頭到尾卻並沒有強調到底誰無辜而誰犯了罪,而是把重點放在女主角堅毅的母性上,大概是因為母性是超越一切道德法律人性習慣而無法退讓的吧。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貳樓餐廳

DSCF2819

店名:貳樓餐廳 Second Floor Cafe

電話:02-2700-9855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63巷14號
營業時間:Mon-Thu 11:00~23:00
Fri-Sun 8:00~23:00
消費:約每人NTD300左右 + 10%
官方網站:
http://www.2floor.com.tw/

無事悠閒的Friday,正好學姐休假,就和她一起去吃慕名已久的《貳樓》。

雖然仍是需要上班的日子,中午的貳樓仍然是客滿的。滿滿的人,幾乎都是附近的上班族,因為他們身上都戴著「狗牌」,就是那種大公司發的公司門禁卡,上面有照片姓名之類的資料那種。我們下午1:20到達,等了十分鐘才獲得一個樓梯旁邊的位置。

然而,位置是在一樓耶,這樣好嗎,俺有點不安,總覺得來到貳樓餐廳沒有坐二樓的位置很不正統。

DSCF2802


不過!Thank God!一樓有位帥哥店員(無圖),戴著鴨舌帽和粗框眼鏡,非常認真地忙東忙西,服務也非常周到。坐一樓使我得以一直偷看他(羞)。


DSCF2800
一進門有台擋車很帥氣地停在店裡

DSCF2813

DSCF2811
令我驚喜的小貓壁畫


好啦餐廳導覽完了,進入主題吧。

我原本打定主意要來吃冰淇淋鬆餅的,聽說跟米朗琪差不多好吃。但一攤開MENU,哇嗚~我和學姊都被五光十色(?)的鹹食所吸引了~~~看起來都好好吃窩!MENU厚厚一本,有燉飯、蛋包飯、漢堡、義大利麵、排餐、早午餐、鬆餅,看得我口水直流哇。

最後我終於下定決心點了最近出的早午餐系列新品:
鮮蝦口味的班尼迪克蛋 NTD250

DSCF2803

超大一盤!有看到隱藏在蛋兒之下的鮮蝦嗎?共有四尾蝦子,口感彈牙,頗是新鮮。戳破嫩白的蛋,噴發出深橘色的蛋汁,超痛快的~佐以切塊洋蔥和番茄,蛋汁吃起來爽口不膩,好吃好吃。

除了兩顆大大的班尼迪克蛋兒,旁邊還有熱騰騰剛出鍋的帶皮薯條與薯餅。薯條還可以,我一直都很喜歡帶皮、炸得酥酥脆脆、真的吃得到馬鈴薯的薯條。薯餅是ㄧ般早餐店可買到的那種,其實有點多餘,因為薯條和薯餅其實是同一類食物,如果把薯餅換成沙拉或水果可能會比較好點。

旁邊還有一個甜點─焦糖烤布丁,表面烤得脆脆,布丁香濃,好吃好吃,我最喜歡甜食了~

每份早午餐附餐可選2杯飲料:

 牛奶 or 現榨柳橙汁任選一杯
 咖啡 or 茶 or 汽水任選一杯

我選了牛奶和冰咖啡。冰咖啡很大一杯,上面還有一層厚厚甜吱吱的鮮奶油,害我一直暗暗在心裡砰砰砰放煙火,真是太美好了呀這杯咖乳交融的冰嘎逼~

DSCF2807


學姐點的是:
蒙特婁香草雞腿蛋包飯 NTD290

DSCF2805

份量超大!看到我都傻眼了,盤子大概是拿來裝十二吋Pizza的大小吧! 雞腿和蛋包飯都被滿滿的
貳樓特製番茄蔬菜醬所覆蓋,充滿大塊多汁的番茄,相當豪華!

我們finish完各自的套餐之後都飽到肚子凸起來,原本還想挑戰鬆餅的,但真的吃不下了啦好扼腕,下次一定還要再約個下午茶時間來大啖甜食!


綜合評比:

餐點 ★★★★☆
飲料 ★★★★☆
服務 ★★★★★
氣氛 ★★★★☆



總結:


貳樓的食物種類眾多,份量又大又美味,對於超愛美式食物的饕客真是一家不可多得的好餐廳~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店員們服務相當周到哪,用餐前會親手奉上已經拆好的濕紙巾、客人要離開餐廳之前店員會提早到達門口將門打開歡送客人、結帳是店員親自到餐桌收錢找錢......真棒!第一次有10%的服務費付得很甘願而且巴不得多給他們一點小費的感覺(不過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是窮人)。下次一定還會再來,希望帥哥店員還在。(←本文重點)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我缺點之一就是很賤。

最近如火如荼瘋狂repeat的歌,是林宥嘉YOGA的〈說謊〉。
(每次有人叫他YOGA我都以為是瑜伽)


這首歌有種魔力,讓人一聽再聽,淡淡的卻顯悲傷。前奏浮出,乍聽是拔辣歌式的簡單和弦;進入主歌,林宥嘉的嗓音搭配自白性的歌詞,令人平靜;到了副歌,卻是情緒的噴發。

我沒有說謊 我何必說謊
 妳懂我的 我對妳從來就不會假裝

嘗試解釋,嘗試瞭解;嘗試獲得信任,嘗試給予相信。然而愛情不就都這樣,曾經愛過的人在轉身之後,一切都改變得讓你辨不清原本的形狀。


歌詞寫得很好,尤其是那句「你知道的,我缺點之一就是很健忘。」(這句哪裡好?)

我每次騎車偷哼的時候,都故意省略最後一個字,整句就變成「你知道的,我缺點之一就是很賤。」然後我就在安全帽裡面大笑!(我腦袋真的有洞)

剛剛在洗澡的時候又偷哼這首歌,哼小小聲的怕吵醒睡覺的室友。啊!我突然覺得這種曲風好像頗熟悉,似乎在哪裡聽過。然後我就把我腦子裡的線上男歌手全部叫出來唱歌給我聽,王力宏、周杰倫、方大同、陳昇、林生祥(?)、陳奕迅.........抓到了!是陳奕迅!陳奕迅!

這首歌的曲風好像陳奕迅哪~由Eason來唱的話大概會更添滄桑感和悲愴感吧!不過林宥嘉唱起來也是很有他自己的青澀style,很好聽,很適合他。

最後,不得不說,林宥嘉在MV裡面感覺好像跟大姊姊談戀愛!雖然女主角很正,但是似乎比林宥嘉高半個頭,臉又過於成熟,林宥嘉跟她對戲實在是有點吃虧。(還是其實導演就是在安排時下流行的姊弟戀戲碼?)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囍》
















不得不說臺大總圖四樓多媒體中心真是一個好地方,片子
應有盡有,中西電影就不用說了,影集、影展片也是收藏
頗豐。

今天就在那裡看了一部紀錄片,是吳汰導演的《囍》,
2005年女性影展片,從女性視角觀看兩對即將結婚的新
人,在籌備婚禮的過程中面對了許多細微而充滿傳統父
權主義的議題。

過去,在舉辦婚禮時有許多傳統習俗,最基本的是挑良
辰吉時、新家俱要貼大紅囍字,再來就是新娘出去之後
要潑水/撐傘、訂婚還要奉茶之類的,結婚不僅僅是兩
個人的事情,「雙喜」組合而成的「囍」,其實是攸關
兩個家庭的重大事件。

新娘在此過程中,必須承受來自雙方的壓力。在片中看
到新娘不僅要處理自己離開親生爸媽的不捨情緒,同時
也需張羅夫家對於婚禮的想法與種種來自傳統安排、盡
力滿足所有親戚對於婚禮的期待。

從關係網絡的轉變觀看「結婚」這件事情,新郎需要接
受的是「家裡多了一個人」的情況,而且那個人還是自
己的女人;而新娘,則必須離開原生家庭,將自己一生
所有的家當自原生家庭中搬離,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
展開新的生活。必須適應的,不僅是與自己的丈夫同住
,還有與丈夫的家人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女方家長要求新娘婚禮時一
定要把親戚送的金飾戴在身上,不管新娘是否喜歡,只
因為親戚在婚禮上看到會很驕傲,才能跟別人炫耀「那
條金項鍊/耳環/手鍊是我送的。」新娘是賓客的目光
焦點,新娘的美麗與否,往往才是眾人的討論重點,

女性是客體,親戚們的在婚禮上的面子角力才是主體。


導演在此片中將一般人平常無法注意到的婚禮女性角色
清楚點明,細膩記錄籌備婚禮過程中女性的情緒變化。
其實原本我對「婚禮」這件事情抱著非常完美的期待,
老是幻想去關島夏威夷舉辦小島婚禮、花園婚禮之類的
,而且總想著一定要穿上世界最美的婚紗,逼老公買超
大鑽戒給我這樣才有面子。然而,在這部片之後,我發
現其實結婚最重要的,是結婚的兩個新人在結婚的過程
中都感受到快樂與幸福,不必要的壓力與禮俗能免則免
,那樣才是一場最棒、最幸福、雙喜臨門的婚禮,您說
是吧。

(但朋友們的禮金還是要收。)